登录 | 注册

中国式养老:十轨制并轨改革硬骨头待啃

作者:智兴 发布时间:2014-03-10 查看次数(1784)

+ 关注   + 收藏

    “看不起病”、“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无人照顾”等种种问题成了困扰。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让这种问题日益凸显,据悉,到2020年一个老人平均只有3.7个劳动力赡养。


  现行养老模式弊端多


  传统的家庭养老供给模式是老年人在自我养老的基础上,将老年风险向其他家庭成员分散的养老模式,它建立在传统孝道伦理观念上,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其养老功能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和排他性。这一模式下老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养人自身的素质和富裕程度。


  社区养老供给模式也称集体养老,指农村基层社区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来满足社区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方式。这种养老方式在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落实上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养老供给模式。指在某一较大区域范围内依靠全体社会成员或某些经济实体的力量实现养老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机制。这种模式使得政府背负巨大的财政压力。


  个人自养供给模式。指个人在劳动就业期内将一部分现期收入作为老年经济生活保障储蓄起来,以满足老年生活需求的养老方式,包括进入老年后,经过自身努力获得经济报酬的行为。因为受个人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权宜模式来缓解家庭成员压力尚可,若是作为老人养老的主力模式或长久模式则难以实现。


  养老金不透明


  据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2-2017年,中国14~64岁的劳动人口开始下降,到2035年,65岁以上的人口约为2.94亿。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每十人中有一个老年人,但二三十年后,每十人中老年人的数量可能会达到四个,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


  按规定,企业缴纳的20%养老金要纳入社会统筹账户,然而这些钱最后去了哪里?没有人告诉我们,各省各市没有任何资料披露,因为只有一个总的现金账。它怎么投资,我们也不知道,也没有回报率,干了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养老保险计算特别复杂,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自己退休后能拿多少钱,大家心里没底,更别说多年以后拿到的养老金能否对抗日渐缩水的人民币(6.1432, 0.0172, 0.28%)的购买力了。


  城乡发展不平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已非常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对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胆尝试,必将形成传统养老模式和现代民办公办养老模式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对策之争无定论?


  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副司长纪宁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保的表述是,“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这种变化背后的逻辑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实现制度上的普惠,公平的问题凸显出来,亟待通过制度安排来化解。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说,近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突破了为国有企业配套的局限性,从为全体公民提供社会保障的角度进行体系建设,覆盖面有了大幅度提高。从过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等一部分群体有保障,到全体公民合理享有保障,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在“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年会”上,郑秉文等多位专家认为,要使社保制度更加公平,最需要提上改革议事日程的就是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改革。郑秉文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还提到了要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是倒逼养老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契机,既可使企业职工受益,又可促进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新政出台啃养老“硬骨头”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月26日,人社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同意,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即可自由衔接转换,且无论如何转变,都将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随同转移,累计计算权益。这是继国务院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出台的又一项重要政策,主要是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大制度的衔接问题。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跨地区流动就业、往返城乡就业已成为常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间不衔接的矛盾开始显现。尽早解决参保人员在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之间衔接的问题,已成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本次出台的暂行办法规定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相互转换的问题。对此,专家表示,暂行办法的出台,使广大农民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进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的待遇,退可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兜底”。


  在最近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发布会上透露:“因为受到投资渠道的限制,养老金结余资金的收益情况确实不理想,人社部也一直在研究投资运营的问题。去年已经把养老金委托投资纳入到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中。”


  “但目前还没有推出的具体时间表。”


  看来,这块硬骨头的确没那么好啃。


  养老市场:银发潮催生的朝阳产业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未富先老”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严峻的养老形式也催生了潜力巨大的养老市场。


 


  黄欢


  未富先老隐忧凸显


  联合国对传统老龄社会的定义为10%国民为60岁以上老人,不过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2


  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未来20年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平均每年增1000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未富先老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未富先老是什么意思?就是人老了,钱不够,获取收入的渠道少之又少。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成就了“中国奇迹”。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与此相对,我国目前人均寿命的增加却低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可谓“未变富先变老”。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而中国仅为0.1万美元。目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在此背景下,“未富先老”的现状和趋势引起国人深深的忧虑。


  中国的老人大多靠养老金和子女的供养作为收入。养老金暂且不提,有媒体曾调查“80”后赡养父母难在哪里,调查的数据显示,作为提供老人养老经费主要来源的子女有74.1%的人表示自己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勉为其难;68.4%的人说承担不起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0.1%的人称生活在两地,又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提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间无法互通,是个障碍;还有37.7%的人表示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在另一项对参加工作5年的“80后”的随机调查中,99%的受访者都“确定”无法赡养自己的父母,其中一半以上甚至说眼下自己过日子还需要父母资助。


  多路资本淘金夕阳红


  在中国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养老市场需求旺盛。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各类养老机构有4万多家,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床位仅有380多万张。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显示,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按照未来老年人口数量,以每个老人年消费2万元计算,预计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元,对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国家也不断释放“全面放开养老市场,鼓励民营资本介入”的信号。尤其去年10月国务院专门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了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定位、依靠力量、主要路径和最终目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养老产业似乎成为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朝阳产业,频频向民营资本招手,民营资本也因此蠢蠢欲动。


  不少民间乃至外国投资者都已经把建设和经营各种养老设施当作不可多得的商机。2013年,由泰康人寿投资管理的国内首家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生活体验馆正式亮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东升认为,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优势得天独厚:保险资金大多为长期资金,通常15-20年才需偿付,适合用于投资不动产。养老社区直接满足了保险公司高端客户的需求。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提供长期护理险、健康险等与养老产业衔接的产品。而且,通过将养老社区居住权与保险产品挂钩,解决了养老社区回报周期长的问题。


  有日本媒体人士表示,日本企业家正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的养老领域,这方面的投资也将越来越多,因为日本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中国的市场前景也相当广阔。


  进军养老产业困扰多


  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看上去风光无限好的养老产业也同样面对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万博资讯产业研究院、资本研究小组分析师朱翔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虽然政策鼓励民资进入养老机构,但依然有多方面问题困扰民营资金进入。


  首先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政策难以落实。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民办养老机构在经办工程中应对可以享受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调查数据显示,政策不落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其次是公共养老服务机构的介入容易产生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公共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不够,规模小,设备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新建养老机构开始出现“高档化”趋势。由于可以不计土地、建设成本,甚至零成本运营,导致高档次、偏低价位出售的现象。这不仅使各级政府的财政包袱越来越沉重,而且扭曲了养老市场的价格体系,造成养老市场不公平竞争,挤压民办养老机构。


  再次是部分民办养老机构为了维持运营,以降低质量来挤压成本,某些介入的资金来得快,也去得快,服务质量很差,民办养老机构即使具备成熟的运营经验,也多因资金不足、硬件落后等惨遭淘汰。


  中研普华研究员韦金认为,养老公寓或是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赢利点。他说,养老公寓不同于一般房地产项目,它不仅包括住宅本身,还包括许多服务配套项目,并且在设施、设备规划设计、安装方面都要结合老年人的特点,所以其总体造价要比普通房地产项目高上五成至一倍。因此,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才能保证其正常经营。短期套利开发行为在养老公寓领域是行不通的,提供更具人性化的设计、管理和服务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养老并轨迈出最容易一步


  近日,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制度城乡并轨迈出了最容易的一步,终结养老十轨制、建立公平完善的全体国民养老制度仍需继续推进。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不及低保一半


  2月7日,国务院宣布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合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人社部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两项养老保险的人数为4.84亿人,其中有1.3亿城乡老年居民可以领取养老待遇,这使得新农保、城居保成为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实现全覆盖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全国平均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352元、每人每年2264元(平均每月为189元)。而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金月人均81元,还不及低保的一半。


  近年来,虽然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有所上升,但相对来说依然非常低。大部分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养老金,所以,每到发养老金的时候银行门口都排着队,无论是刮风下雨,现在不少老年人成为“新月光族”。


  在2009年新农保启动之前,国务院确定中央财政对农民基础养老金补助标准为55元,依据是2008年农村低保人均每月补助50.4元,现在国家对农村低保人均补助已经翻倍,而针对农民的基础养老金补助标准一直未变。照此推算,全国范围内的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政策实施之后,预计中央财政对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补助标准将会提高。


  未来,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拉动消费和鼓励劳动力人口流动。


  碎片化的养老现状:养老金水平相差数十倍


  目前,中国多种养老制度并存: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仍然沿用公共财政大包大揽的制度,而且养老保险替代率大大高于同期的企业职工。城镇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此外,还有新农保和城居保。


  中国养老金政策有多种形式,大致有十轨:省部级以上公务员、地市级公务员、县处级公务员、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工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军人和农民工等。即不同身份人员,有来源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并且养老的待遇差距较大。


  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养老金平均替代率高达80%以上;而企业职工不但需要缴纳养老金,且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不足50%,这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不仅有损公平与效率,也无法适应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人口流动、身份变换的现实需要。


  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社会蓝皮书》中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人均养老金2.09万元,新农保为859.15元,两者养老金水平相差24倍之多。长期潜伏在城乡之间的鸿沟日益显现。


  过去,农民对养老问题远没有收入问题敏感,主要是因为手里有土地,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部分农民逐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涌入城市,却无法在城市享受到公平的社保。由此可见,需要进一步打破城乡养老樊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的有效融合。


  养老十轨制并轨改革硬骨头待啃


  此次养老制度城乡合并并非关注度最高、被称为“最不公平”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并轨。


  虽然多年来国家为企业退休职工涨养老金,但相较于不断上涨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退休金,养老差距过大问题并未改变。在普通民众看来,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不并轨有悖社会公平,单靠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尽早改革养老金“十轨制”。


  目前养老十轨制,使得体制内人员能够依靠体制长期盘剥体制外人员,企业职工、城市居民、农民工、农村居民不仅需要缴费为自己的养老买单,也需要负担体制内人员的相当一部分养老金,长此以往,不仅制度本身公平性备受考验,民众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负担的加重分化成体制内外压迫与受压迫两大阶层,所以在城乡并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养老十轨制并轨既能解决目前的养老金巨额亏空问题,也能缩小体制内外阶层的巨大收入差距,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让所有国民而不仅仅只是体制内人员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财政收入增幅较大,目前政府财力雄厚,完全有能力承担中国人的养老。


  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财政收入18903亿元,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近13万亿元。2002-2013年十多年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超6倍。目前,中国政府拥有足够的财力来进行社会保障建设。


  中国财政收入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更远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财政收入10年来的高速增长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国民众勤劳工作的结果,有足够的理由让全民分享这一丰硕成果。


  2012年中国社会保障与就业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0%,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国


  30%的比重,占GDP的比重仅为2.43%。


  中国政府虽然近年来对养老等社保投入给予倾斜,但相对于财政收入增幅、老龄化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减轻绝大部分民众过重的养老负担将有利于企业和民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勤劳的中国人理应生活在公平的养老制度之下,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养老制度城乡并轨只是向前迈了一小步,中国养老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实行非常不公平的十轨制,因此加快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制度并轨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分享到:
上一主题:人社部着手全民参保登记
下一主题:养老金并轨今年破冰 专家担心基金管理不善会贬值
评论(0)
  • 发表评论

内容导航
博客微信
行政商务
招聘求职
关于我们
管理培训
主要客户
管理顾问
劳务派遣
员工家园
业务外包
新闻中心
关注我们
QQ空间
人人网
Linkedin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合作媒体
搜搜
百度
谷歌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2013 深圳市中深力发展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证030173号

运行 0.34899 秒,用内存 1.28 MB,数据库 11 次,用时 0.5427 秒,文件读写 1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