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海归总数为35.35万人,较2012年增长29.53%。同年,留学人数突破40万,但只增长了3.58%,相比前几年20%左右的增长,增速明显放缓。这是上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孙建明在国际教育展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
“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预测。这份蓝皮书,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社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智联招聘联合编辑出版。
海归大潮之下,海归究竟该如何选择行业?企业对海归又是怎样的态度?
现象
理工科的“海归”,也爱挤金融的门
据教育部统计,1978年至2013年底,留学总数达305.86万,海归总数达144.48万。这意味着,有72.83%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
海外留学人员,因何而归呢?
“90.9%的留学生因为不想远离父母而回国。”蓝皮书统计分析。这一原因,恰是80后与90后特点的显现。无工作经验的“小海归”,成为海归潮主力。
海归凶猛,他们,都去哪儿了?
据蓝皮书统计,海归爱扎堆金融及相关服务业,这一领域招走了48.5%的海归。其他海归的去向,非常分散:有去教育科研领域(9.1%),有去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行业(8.7%),有去文化创意产业(7.4%)、生物工程或医药(7.4%),还有去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7%)、政府和公共事业(6.9%)。
海归们偏爱金融,为什么?
从“出口”看,商科,一直是留学首选。新通留学美国一部经理李娟接触过的案例中,60%以上的学生选择商科。商科,包括金融、会计、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细分专业,美国绝大多数学校有开设。
“商科专业,在美国很难留下来。就算本科在美国念商科,毕业后仍难留。”她说。金融危机后,这一现象突显。
回国,自然成了不二的选择。更何况,不少海归的家庭本就有金融背景。李娟就碰到过不少金融企业高层的孩子,想出去念商科。
“钱多”、“地位高”,一直被视作金融业的黄金标签。自然趋之者若鹜。即便非金融专业出身的海归,都想法设法地“入城”。
王远,就是其中一位。浙大毕业后,他申请到了美国TOP20名校。可回国后,化工出身的他却选择证券行业。除了自身对股票感兴趣外,“钱多面子足”是他最大的动力。
但涉足金融后,他遭遇了金融的现实。“想安心做行业分析,可公司要求与绩效挂钩,转市场化。在金融领域,谁产生效益谁就是王道。”
小“海归”不具竞争力
起薪只有3000元
这些行业,还挺高精尖。可事实,细看具体岗位,不少海归们做的还挺基础。据蓝皮书统计,33.5%的海归从事“销售和市场类岗位”。
另外,据《2011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58%的受访者是普通员工。
再看薪酬,同样普通。
据蓝皮书统计,多达77.5%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
海归拿到手的薪酬究竟有多少?据《2011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海归的起薪约3000元,超4成人的月薪不足5000元。
“其实,没有工作经验的小海归,并不比同等学力的国内毕业生更具竞争力。”智联招聘杭州分公司总经理李强坦言。
分析
银行HR:不会特别对待“海归”
可是,国内金融业的实际需求状态,又是如何?企业,又是否会偏爱海归?我们可听听一位全国知名银行杭州分行HR的分享,她有十余年的金融HR工作经验。
近年,海归求职者越来越多,他们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对于他们,我们并不会特别对待。
录用的关键,还是要看求职者本人的学历、专业与能力等各方面,是否与岗位相匹配。而且,国内的金融业有其特殊性,不少业务与国外差别挺大。
不过,海归的确有其自身的优势:交际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情商方面,都更突出。金融业,就是要走出去、对外交流的。
一般来说,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还是得从市场销售类基础岗位做起。只有先熟悉各种业务,才能胜任之后的管理岗位。但在招聘中,不少海归们将自我定位在管理岗位。
管理研发类的岗位,也招海归。可门槛会高许多。求职者的专业素养、学习成绩、学校(包括本科)排名以及取得的荣誉,都要看。不过,在用人中,我们也发现,没有基础岗位打过底就从事管理岗位的人,之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局限。
现在,金融业整体形势还是挺严峻的。而且,不少银行的人才储备,已差不多。核心人员,一定是从内部培养提拔的。另外,一些处在发展扩张的银行,还会有需求。
民企,抢“海归”凶猛
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海归的主力。蓝皮书显示,22.8%的海归选择民企,这个比例仅次于外企。
“早年,国企排第二位。这几年,民企对海归的需求在逐年上升。”李强说。不少民企直接打“飞的”招留学人才。
他发现,具有这样势头的民企主要集中在汽车和快速消费品行业。汽车行业,如吉利,招聘岗位主要是汽车自动化方面,知名快消企业的招聘岗位主要是销售、市场、财会和研发等。
民企,为何开始青睐海归?他们,又喜爱怎样的海归?浙江一家知名民企的HR经理分享了她的看法:
我们有特定的岗位向海归开放,相对来说是高端岗位。比如,总监助理,需要数据分析、追踪战略会议等。至于其他岗位,并不需要海归,从匹配度上来说,是种浪费。
高端岗位需要高端海归人才,从匹配度来说,我们主要选MBA专业的海归。其实,这也是其他不少民企以及外企的选择方向。
一般来说,MBA的海归都会进入高端岗位。有进入咨询公司,或是进入供应链与采购公司的运营分析、财务分析和投资部门等。
从用人效果来看,MBA海归的确具有独特优势。首先,他们的口语非常流利。我之前面试过一个英语专八加高级口译的国内毕业生,但口语只是一般。其次,他们的项目经验、知识机构、情绪管理、视野和谈吐,均具优势。
以前,民企并不怎么敢碰海归。感觉他们眼高手低,形成一种固有的价值观颇具个性,用起来并不顺手。不过,现在与海归接触下来,发现他们逐渐理性,并没有以前那么高定位了。
IT、汽车、文创等
对“海归”需求上升
其实,金融部分岗位,仍是非常偏爱海归。
蓝皮书分析,“国际金融企业中高端人才缺口有近万人,且将目标瞄准了国内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的业务骨干。”
只是,这些岗位更爱“大海归”(在海外1-3年的工作经验,或是在出国前曾有3-5年的工作经历)。王远所在的证券公司,最近招了一名“大海归”。“金融数学背景,在美国投行工作过,过来带团队专做程序化交易,分析走势。”王远说,这名被“挖”来的大海归,起步年薪是60万元。
不过,不少领域“挖”海归的需求,在上升。
“近几年,申请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增长。”李娟发现。其中,计算机工程占首位,电气工程次之。
蓝皮书显示,只有8.7%的海归进入IT行业。数据低的原因,最关键是不少美国留学的IT学生选择留美工作。这迫使国内IT企业,走出去“抢人”。
“近年,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三大IT企业,都去斯坦福大学宣讲,提前挖人才。”李强说。抛出的“诱饵”,自然不会逊于美国当地的待遇了。
另外,他还建议,可以考虑文化创意和生物工程行业。因为,这两领域的需求在突显。至于教育(包括高校科研)领域,“以前相对容易进入,现在开放岗位少。”
延伸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