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民生问题论坛暨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发布会在沪举行。
民调蓝皮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介绍了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的研发创作过程。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是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重点打造的“中国民生调查数据库”的一部分。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将每年围绕中国民生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持续开展大规模调查,最终目标是建立开放的“中国民生调查数据库”。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介绍了民调蓝皮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及其影响和价值。来自全国高校的环境、食品安全、教育、医疗、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就中国民生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的民生调查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
为探民情、查民意、聚民智,旨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传递中国最真实的声音,2013年10月-12月,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系统,针对中国35个城市居民展开调查,累计获得8500多份有效样本,涵盖总报告(综合民生调查报告、幸福感调查报告)、分类报告(教育、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医疗、社会保障)、热点话题、专题研究四个方面。
《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调查内容包涵如下信息:第一,中国居民生活基本现状,涵盖国民住房、收入、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生活压力等调查;第二,中国居民对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评价调查,包括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状况调查;第三,中国居民对政府公共政策的评价;第四,中国居民对社会现状认知的评价,包括居民对社会公平、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的认知状况;第五,中国居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第六,国民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建议荟萃。
在综合民生问题调查的1050个有效样本中,调查结果显示,61.7%的受访者认为生活水平与五年前相比有所提高,受访居民非常认同“生活是美好的”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并表现出对生活非常乐观的态度,居民的整体生活条件呈现出了稳步上升的局面。具体表现在:
个人月收入基本情况方面, 45.0%的受访者月收入处于1501-5000元区间,部分受访者将收入视为个人隐私,不愿意透露。而个人月收入与文化程度、区域和性别存在一定关系。从整体上看,我国受访者的个人月收入会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升高;但地域上,相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或一线城市,西部和三线城市的高学历者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就性别而言,不同月收入区间的受访者性别比例存在差异,男性更容易获得丰厚的薪水。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区间中,女性(65.3%)多于男性(51.4%);而随着月收入水平的升高,男性所占比例超过女性。
日常消费支出情况主副食品方面,46.9%的受访者月消费支出在501-2000元区间,非农户口受访者支出高于农业户口受访者,一线城市高于二三线,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教育费用方面,剔除无教育消费支出的受访者,年支出依次为:5000元及以下,5001-10000元以及10001-15000区间;认为能够承担的受访者略多于不能承担受访者;教育费用支出承受能力与受访者月收入情况呈现正相关;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对教育消费支出的承受能力高于农业户口受访者。医疗费用方面,57.4%的受访者年支出在3000元以内;52.0%的受访者表示医疗消费支出“可以承受”或“完全能承受”;受访者对医疗费用支出承受能力与个人月收入呈正相关。
蓝皮书同时发布了受访者身体状态自我评估、住房情况和社会保障的调查结果。身体状况评估方面,受访者身体状况普遍良好(占比60.0%),农业户口受访者的身体状况优于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年纪越大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越差;男性受访者对身体状况的评价略优于女性。
住房情况方面,情况多样,农业户口受访者以自建、租赁住房为主;非农业户口受访者中43.2%的人购买商品房;进一步分析租赁房屋的受访者发现以男性、18-30岁、文化程度较低、收入在1501-3000元区间、农业户口居多;56.5%的受访者自有住房面积在61-120 m2,农业户口受访者住房面积大于非农业户口;一线城市租房比例高于二三线,自建住房比例低于二三线城市;不同年龄受访者拥有住房面积存在显著差异。社会保障方面,87.5%的受访者参加了医疗保险,72.6%的受访者参加了养老保险;党政企事业单位人员负责人参保比例最高,无业人员参保比例最低。
上一主题:台湾代工厂酝酿回迁 大陆工资最快1年超台湾 |
下一主题:又到一年毕业季 让应届生充满幸福感的10大职业 |
延伸阅读
发表评论